网站推荐

象州禅廉文化

发布时间:2017-07-21 09:01:16 作者: 阅读:13723

 六祖惠能大师(638年-713年)是中国佛教禅宗第六代祖师,是中国禅宗文化的真正创始人,对中国及世界佛教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称“六祖”,与孔子、老子并列为“东方三圣人” 。公元662至676年,六祖在他隐迹的15年里曾有一段时间在现广西象州县城柳江西岸的西山隐匿修行悟道,西山山腰至今仍有“真隐岩”、“六祖岩”和10处宋代及明清时期石刻等禅宗遗迹。今年以来经县委副书记吴孝斌及广西多名历史学和考古学专家的发掘,象州县六祖文化资源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象州县立足本地的禅宗文化资源,对照《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遵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务必把加强道德修养作为十分重要的人生必修课,自觉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的要求,将禅宗文化中的廉洁、俭朴、立德、自律元素与廉洁文化、与“三严三实”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形成了内涵丰富、易记易懂的,以“感恩、敬畏、内省、自律、平等、顿悟”12字为主要内容的禅廉文化核心价值理念,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自觉从禅宗文化中汲取人生智慧和处世方法,以更高更严的要求,带头践行廉洁自律规范,使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
  感恩。禅宗文化具有浓厚的感恩思想,倡导“恩、义、让、忍”之道。六祖惠能本身是一个知恩报恩的大孝子,他所倡导的报恩有四重:即报父母恩、报师长恩、报国家恩、报众生恩。乌鸦有反哺之恩,羊羔有跪乳之德,知恩图报一直是中华民族千年传承的道德准则。作为新时期的党员干部要强化感恩思想,特别是六祖惠能的“报国恩”的思想,努力培养、形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历史使命感,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甘于奉献。
  敬畏。禅宗思想具有敬畏观念。《坛经-顿渐品》提到“诸恶莫作,诸善奉行”。《坛经-忏悔品》强调要“念念自净其心”、“观照自性,不造诸恶”等。敬畏是一种发乎于内心深处的自律、自省意识。对于领导干部来说,权力是一把“双刃剑”。掌权为公、用权为民,则群众喜、个人荣、事业兴;掌权为己、用权于私,则群众怨、声名败、事业损。领导干部只有对权力心存畏惧之心,才能于临事之际小心谨慎,克勤克俭,严于律己,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以奋发有为、开拓进取的精神状态,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懈奋斗。
  内省。禅宗思想的核心内容是自性是佛、见性成佛。所谓“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主张以戒、定、慧三学治贪、嗔、痴三毒,做到“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痴自性慧,心地无乱自性定”。党员领导干部要“常修为政之德,常怀律己之心,常思贪欲之害”,时刻用党章的标准要求自己,自重、自省、自警、自律,做到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
  自律。六祖惠能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 即人的自觉性。他在《坛经》说:“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下下人有上上智,自性觉即是佛”。六祖惠能的这些言论,就是激发人们自觉自律,积德养善。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自律,除了“严于律己”之外,还要“廉洁齐家”,良好的家风是抵御腐败的重要防线,家风正则作风正、律己严。领导干部要自觉正确对待亲情,做到“发乎情,止乎礼”,关爱不溺爱、善待不纵容,对家属坚持严之又严、细之又细的标准,慎初慎微、抓小抓早。
  平等。六祖惠能主张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人人都能成佛。他在第一次见弘忍时就提出了“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人虽有南北,佛性无南北”的佛性平等思想(《坛经·行由品》)。他还弘扬众生平等的理念,认为在日常生活的心念上,要能平等的对应一切,勿起人我分别。六祖惠能的“平等”理论,对于今天党员干部为人处事、立身处世仍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广大党员干部在工作中要能平等待人,对上不拍马屁,对下不耍官腔,对百姓不欺压,不耍小聪明、不玩小手腕、不搞小动作,有明确的是非观、善恶观,有正确的政治理念和政治价值观。
  顿悟。“顿悟”是禅宗的重要法门之一,六祖惠能认为,“凡夫”和“佛”,并无多大差别,关键在于“迷”和“悟”。而由“迷”到“悟”,又只是“一念”之间。所谓“一刹那间,妄念俱灭,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后来这种顿悟说还发展成为所谓“棒喝”和“机锋”,用一顿棒打或大喝一声以破除对方的迷执,一下子达到大彻大悟的境地,从而达到从“迷”到“悟”的思想转变,而纪检监察机关监督执纪的目的之一,就是转变人们的错误思想,树立党章党规党纪意识。全面从严治党,充分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对犯错的人进行“棒喝”,使之迷途知返,实现惩处极少数、教育大多数的政治效果和社会效果,这其实也是一种“顿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