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推荐

已经消失的历史记忆——象台书院

发布时间:2017-06-05 10:52:48 作者:吴孝斌 阅读:14644

  象州这座千年古郡,历来重教兴化,在沧桑的千年岁月中,象台书院(也称象江书院)可谓是独树一帜、蜚声内外。
  义学和书院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源于唐,盛于宋,衰亡于清末,历时千载,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其对文化的发展及人才的培养,曾起过巨大的推进作用。
  象州的象江书院,原为义学,始建唐代。在宋代也曾盛极一时,象州(象郡)在宋景德四年(1007)因其位置重要而被皇帝升为防御州。宋代之时象州也是文人辈出,共有吴况、秦忠、谢洪、谢泽等四位乡贤在朝廷的科举选拔中高中“进士”。而后历经元、明而几度荣枯。
1.jpg
乾隆年间《象州志》载
   到了清代初期,现尚存乾隆年间《象州志》有了清晰的记载:“象江书院,旧名义学,北门内,久圯。雍正元年,知州徐德秩移建于城西南隅,州庠生覃谷芳捐地。雍正八年,知州陆采捐修未竣,知州孙蒿继续完工。十三年张昕重修,前后各三间,两厢六间,额门一间,共十三间。乾隆十六年知州郭芝、吏目丁泰捐俸重修。二十五年,知州李宏湑据绅士呈请移建旧州地址,改名象台书院。”
   由此可知,义学原来在州城北门之内,到了清初之时已被毁很久了。雍正元年(1723年),知州徐德秩(江苏昆山人)迁建义学于城内西南隅,其所用土地由本地秀才覃谷芳(即雍正年间鼎鼎大名的武宣台村“兄弟进士”中陈仁的岳父,详见拙作《武宣台村觅“双龙”(二)》)捐出。雍正八年(1730),知州陆采(江苏吴县人)捐资修建,但尚未竣工即调离,接任的知州孙蒿(江苏武进人)继续捐修至完工。雍正十三年(1735)知州张昕(直隶保安人)又继续修建,而形成了前后各三间,两厢六间,额门一间,共十三间。乾隆十六年(1751)知州郭芝(直隶枣强人)、吏目丁泰又捐俸重修。
2.jpg
乾隆年间《象州志》载其全图
   到了乾隆二十五年(1760),知州李宏湑(字豫夫,江苏甘泉(今江都)人,贡生,历任象州、全州知州)看到当时象州的风气尚不够好,于是想再将义学迁移。象州本地的乡绅名士都纷纷建言说:“城西旧州治宜,且面猫虎而回头,负蛟龙而峙角。占潭江形胜,下泻为浔,卜地无过此者。”李宏湑于是将书院迁建到城西高丘之上,其地原为旧州治观天象云气之地。新书院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建成,李宏湑还一并捐俸购置田产生息以作书院经费。
3.jpg
朱佩莲《象台书院序》
   就新书院的名字,李宏湑请教于时任广西学正的朱佩莲(浙江嘉兴海盐人,乾隆七年壬戌科进士),朱佩莲看到新书院规模大,可与当世之四大书院相仿,于是欣然将其命名为“象台书院”,并亲笔写下《象台书院序》,文中记有:“尝观旧州治所有象台一方,高出地表,后人疑驯象之地,岂知四望平远。古者望云气以察灾祥,必有观象灵台。......甘泉豫夫李刺史来牧是邦,承其先才叔遗治,犹多斗讼,喜嬉乐。乃威爱兼施,良怀奸畏,加意振兴斯文,董以礼教。州故有义学,在城之北。榛塞湫隘,豫大风而蹙然,谋迁爽垲。......豫夫欣然。遂从舆论,移建象台,鸠工庀材,为之敞讲堂,增学舍,......工既竣,来乞予名。予曰:此虽义学,而创有四大书院规模,其即以‘象台书院’名之可乎? 夫象台之设,观乎天文以察时变也;书院之设,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也。移书院于象台,天人之文,胥于是乎观矣! ”“象台书院”由此而正式得名。
   象台书院成了象州培养人材的摇篮,在清代共走出了冯昌绅、郑名佐、覃学海、刘书文、郑献甫、李日章、石鸿韶等七位进士,举人、贡生等更是不胜其数。特别值得一得的是,嘉庆二十年(1815),十五岁的郑献甫进入象台书院读书,最后成为名闻天下的岭南名儒、朴学大师。
   道光年末(1850年)太平天国运动,象台书院遭“焚毁积为秽墟”。同治九年(1870)知州李世椿(江西南昌人)组织重修,书院占地面积约7800平方米,共有3座主体建筑,“制如旧而加丽,前为头门五间,中为讲堂,奉文昌五间,后为居宅,奉魁星五间,左翼上下各三间,右翼上下亦各三间,皆厂之以为考棚......。”头门之前建有照壁,沿书院筑有围垣,附设有内外厨灶。书院门前,坐西向东建有“进士坊”2座,均为料石建筑,造型雄伟,工艺精美,雕刻细腻。正面金书“皇恩浩荡”,北面金书“圣旨”。
4.jpg
郑献甫《修复象台书院记》
   象州籍的著名文人郑献甫(小谷)为此而写下《修复象台书院记》,文首有记:“吾州故有义学,未有书院。乾隆二十二年,甘泉李候豫夫来,而书院始兴。至同治八年,南昌李候晴浦来,而书院再兴。相去将百年,修复为一姓,殆非偶然者?落成不可不记,此事不可不记。因奋笔而书之,曰:......。”郑献甫还获聘为象台书院山长,于此主讲,教书育人,今天尚留下有他所写的《象台书院官试策一》、《象台书院官试策二》、《更定吾乡粮册小住象台书院戏作长句纪之》、《闲居象台书院》等相关文章及诗词。谨录其《闲居象台书院》一诗如下:
城中选胜居高丘,尘外偷闲亦上流。
顿少故交知我老,渐多新屋觉人稠。
热云挟雨驱双雁,远水涵山点数鸥。
草色花香生气在,江天无际自凝眸。
   光绪三十二年(1906),废除科举,书院改为两等小学堂。民国二十年(1931)改县立中学,并将原书院、学堂田产变卖,得银2万余元,充作中学基金。原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韦纯束等人都曾在该校学习。
5.jpg
象台书院原遗址照片
   解放后为县初级中学校址。1964年后,原有建筑逐渐被拆除改建楼房。两座进士坊于1966年“文革”初期被拆毁,书院的古建筑至此荡然无存。
由此,象台书院这一历史名胜正式灰飞烟灭而从此淡出了世人之记忆,而有识之士无不感到痛心疾首、感慨万千!